身為家長,我們一定不會對這樣的情況感到陌生:你剛說完「做作業的時候把頭抬高一點」,孩子就將頭抬得更低;你越是說「快起床把飯吃了」,孩子越賴在床上不起;你越是苦苦哀求「別鬧了,消停一會兒不行嗎」,孩子卻鬧騰得更….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,是因為孩子對父母簡單粗暴的命令感到反感,於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和父母唱反調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父母能夠以建議的方式委婉地說出自身的想法,孩子也許更容易接受,更樂於採納。 可實際生活中,有多少父母會用建議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呢?大多數父母都會說自己很尊重孩子,不會幹涉孩子的事情,可一旦遇到大事,需要做出選擇時,便馬上獨攬大權,而且還會說「孩子年紀小,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他好」。其實,越是重大的決策,父母越要聽取孩子的意見因為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,基本上能夠做出理性的選擇。當父母代替他們做的決定令他們不滿意時,他們一定會產生抱怨。而如果父母能夠給出中肯的建議,最終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,那麼不管結果怎麼樣,孩子都不會有半點怨言。而且,經常做決定的孩子會更加獨立和堅強。
親子溝通中,父母要對孩子多些建議,少些命令:多些引導,少一些控制。 這樣的話,孩子才會願意和父母溝通。這時,父母再根據孩子的言行提出自己的看法,真誠地表達對孩子的擔憂和期望,孩子便會加深對父母的理解,由此便可實現高效的親子溝通。 辰軒正在做作業,寫著寫著,頭不自覺地又低了下去。媽媽看到這一幕後很擔憂,可是想起自己之前的訓斥和命令都適得其反,於是決定要換一個角度,站在兒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。 「辰軒,是不是有很多作業沒做完呀?」辰軒點了點頭。 「媽媽看你寫得累了,連頭都低下去了,要不要先休息會!」媽媽提議道 「不用了,我還是繼續寫吧!一停下來就更不願意寫了!」辰軒無奈地說。 媽媽摸著辰軒的頭說:「那媽媽建議你在做作業的時候把頭抬高一點,因為低著頭不但對視力不好,而且還影響身體發育,媽媽希望你長大以後成為身材挺拔的帥氣男生。不過,你要是太累,堅持不住,媽媽可以給你買一個背背佳,你覺得怎麼樣?」 辰軒用手托著臉頰想了一下,對媽媽說:「媽媽,不用背背佳,我也能挺直背,把頭抬高了做作業,不信你看著我?」 「好啊, 媽媽陪著你!」媽媽看著辰軒自信的樣子,欣慰地笑了。辰軒在媽媽的陪伴下,端坐在寫字檯前認真地做起了作業。 由於媽媽站在辰軒的角度想問題,不再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,並且因勢利導,所以這次溝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孩子大了,有自尊心了,當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時,自然而然地就會遵從父母的建議行事。一般來說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應是孩子的老師、顧問,而不應是指揮官、操縱者。對於孩子的行為,父母應該以建議的方式引導,而不是強制性地命令、控制。 所以說,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,父母就應該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,用板地引導孩子,而不是命令孩子。那麼,父母應該怎麼做, 才能改變命令式的說話方式呢?
1.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,了 解孩子心中所想,才不會對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。父母在幫助孩子做事前,應該留心體會孩子的言行,爭取與孩子進行默契的交談。正如家庭教育專家盧勤所說,「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指東指西,不如蹲下來和孩子好好說話」。如果父母能夠站在與孩子相同的角度看問題,而不是強硬地命令,孩子自然會樂意聽從父母的話。 2.放下家長的權威,聽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應該放下家長的權威和架子,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,丟掉以往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到孩子身上的做法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考志,想一想自己的建議對孩子來說是不是真的好,在弄清孩子心裡的想法之後再向孩子提出建議,同時把自由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,讓孩子自己選擇接受或者拒絕。 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衝突,父母不妨換位思考: 如果有人不尊重我。還要我聽他的話。我會是什麼感受呢?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,父母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孩了的行為和想法。 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( 文章來源:海螺姑娘梔梔)
真正平等的溝通,是建議而非命令
身為家長,我們一定不會對這樣的情況感到陌生:你剛說完「做作業的時候把頭抬高一點」,孩子就將頭抬得更低;你越是說「快起床把飯吃了」,孩子越賴在床上不起;你越是苦苦哀求「別鬧了,消停一會兒不行嗎」,孩子卻鬧騰得更….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,是因為孩子對父母簡單粗暴的命令感到反感,於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和父母唱反調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父母能夠以建議的方式委婉地說出自身的想法,孩子也許更容易接受,更樂於採納。 可實際生活中,有多少父母會用建議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呢?大多數父母都會說自己很尊重孩子,不會幹涉孩子的事情,可一旦遇到大事,需要做出選擇時,便馬上獨攬大權,而且還會說「孩子年紀小,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他好」。其實,越是重大的決策,父母越要聽取孩子的意見因為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,基本上能夠做出理性的選擇。當父母代替他們做的決定令他們不滿意時,他們一定會產生抱怨。而如果父母能夠給出中肯的建議,最終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,那麼不管結果怎麼樣,孩子都不會有半點怨言。而且,經常做決定的孩子會更加獨立和堅強。
親子溝通中,父母要對孩子多些建議,少些命令:多些引導,少一些控制。 這樣的話,孩子才會願意和父母溝通。這時,父母再根據孩子的言行提出自己的看法,真誠地表達對孩子的擔憂和期望,孩子便會加深對父母的理解,由此便可實現高效的親子溝通。 辰軒正在做作業,寫著寫著,頭不自覺地又低了下去。媽媽看到這一幕後很擔憂,可是想起自己之前的訓斥和命令都適得其反,於是決定要換一個角度,站在兒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。 「辰軒,是不是有很多作業沒做完呀?」辰軒點了點頭。 「媽媽看你寫得累了,連頭都低下去了,要不要先休息會!」媽媽提議道 「不用了,我還是繼續寫吧!一停下來就更不願意寫了!」辰軒無奈地說。 媽媽摸著辰軒的頭說:「那媽媽建議你在做作業的時候把頭抬高一點,因為低著頭不但對視力不好,而且還影響身體發育,媽媽希望你長大以後成為身材挺拔的帥氣男生。不過,你要是太累,堅持不住,媽媽可以給你買一個背背佳,你覺得怎麼樣?」 辰軒用手托著臉頰想了一下,對媽媽說:「媽媽,不用背背佳,我也能挺直背,把頭抬高了做作業,不信你看著我?」 「好啊, 媽媽陪著你!」媽媽看著辰軒自信的樣子,欣慰地笑了。辰軒在媽媽的陪伴下,端坐在寫字檯前認真地做起了作業。 由於媽媽站在辰軒的角度想問題,不再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,並且因勢利導,所以這次溝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孩子大了,有自尊心了,當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時,自然而然地就會遵從父母的建議行事。一般來說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應是孩子的老師、顧問,而不應是指揮官、操縱者。對於孩子的行為,父母應該以建議的方式引導,而不是強制性地命令、控制。 所以說,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,父母就應該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,用板地引導孩子,而不是命令孩子。那麼,父母應該怎麼做, 才能改變命令式的說話方式呢?
1.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,了 解孩子心中所想,才不會對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。父母在幫助孩子做事前,應該留心體會孩子的言行,爭取與孩子進行默契的交談。正如家庭教育專家盧勤所說,「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指東指西,不如蹲下來和孩子好好說話」。如果父母能夠站在與孩子相同的角度看問題,而不是強硬地命令,孩子自然會樂意聽從父母的話。 2.放下家長的權威,聽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應該放下家長的權威和架子,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,丟掉以往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到孩子身上的做法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考志,想一想自己的建議對孩子來說是不是真的好,在弄清孩子心裡的想法之後再向孩子提出建議,同時把自由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,讓孩子自己選擇接受或者拒絕。 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衝突,父母不妨換位思考: 如果有人不尊重我。還要我聽他的話。我會是什麼感受呢?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,父母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孩了的行為和想法。 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( 文章來源:海螺姑娘梔梔)